【南方日报】中山一院这项研究,将给心衰患儿带来新希望
11月3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再次见到了自己10年前主刀执行心脏移植术的患者阿凯(化名)。2013年接受手术时,阿凯不足4岁,是当年国内成功进行心脏移植年龄最小的患者。如今,阿凯心脏功能良好,能够正常上学,今年刚刚升入初一。
“他给了我很强的信心,说明儿童的心脏移植术后恢复可能比成人更好,也给我们今后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吴钟凯说。
当天,中山一院举办心脏移植术后病友交流沟通会,为“换心”的病人讲解术后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帮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吴钟凯透露,目前医院正开展“小儿左心辅助装置”研究,有望为需要心脏移植但迟迟等不到供体的患儿提供过渡阶段的新选择。
术后10年,
这颗心“变成了他自己的”
阿凯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快3岁时,他的病情开始恶化,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脏比成年人的还要大出几分”,治愈的唯一希望就是心脏移植。
在医院等待了近一个月后,阿凯等到了供体心脏。2013年9月18日,吴钟凯主刀为他执行了心脏移植术。
手术团队克服了供体心脏尺寸不匹配等难题,经过3个小时的“精耕细作”,在供心植入后、血流开放的刹那,新的心脏自主复跳,移植获得成功。
“这是当时国内年龄最小且成功生活至今的儿童心脏移植案例。”吴钟凯说,他一直惦记着患儿的康复情况。
阿凯是揭阳普宁人,吴钟凯2021年前往当地进行义诊时,专门联系阿凯到义诊现场接受心脏检查,结果显示其恢复良好。
这次复查,得知阿凯各项检查结果指标正常,并且他在学校已经可以上体育课,吴钟凯十分高兴:“这说明他的心脏功能良好,活动耐力也正常,这颗心已然变成了他自己的。”

吴钟凯教授(中)正在查房,对阿凯进行康复指导。
“不过,心脏移植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和挑战,例如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排斥反应的治疗、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等,这些都是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吴钟凯说,举办病友交流会,就是为了搭建沟通平台,帮助患者更加深入细致地掌握康复知识,尽可能做到正常生活和工作。
研发新装置,
给心衰患儿带来新希望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早在1995年就开展心脏移植术,1996年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婴幼儿心脏移植。2005年进行心脏移植的小女孩“当当”,已于2016年顺利产下宝宝,创下了国内存活时间最长并生育小孩的纪录。
2021年,医院还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患者福伯当天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医生介绍,术后2年余,福伯坚持规律复诊和口服抗免疫排斥药物,超声检查显示心功能良好,活动状态良好,并且无感染、无新发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情况。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病人最后的希望。”吴钟凯说,供心器官严重短缺是限制心脏移植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小儿心脏病患者等待的过程可能更漫长,临床上也有患儿因为等不到合适的供心而离世的案例。
目前,吴钟凯团队正参与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望为这一难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他介绍,这项研究专门攻坚“小儿左心辅助装置”,全国5家在该领域处于最高水平的医院共同参与,推动装置尽快从研发落地到临床应用。
“儿童的心衰一般由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等引起,小儿左心辅助装置可以成为患儿在等待心脏移植过程中的过渡与衔接,为他们等待供体心脏赢得时间。”吴钟凯说。
他透露,根据最新研发进展,这一装置有望明年进入临床试验,届时,医院也将发布相关的招募计划,组织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参与的患儿接受治疗。
记者/卞德龙 见习记者/吴雅楠
摄影/许舒智
报道链接:
报道日期:2023-11-03